第四节 另一种眼光探讨同性恋现象
发布时间:2015-03-09 23:43:56 作者: 被浏览次数: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同性恋者的“痛苦”

这是同性恋现象的另一种探讨,同性恋很显然是情感的话题。为何生物学上性别正常的人,却违背自然规律,在性成熟以后,变成一个同性恋者?这十分令人困惑。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迥异,包容和谴责的态度针锋相对:包容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不由自主的或者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方式,无人能指责;有人说是因为体内激素非正常变异所致,据说因此日本国禁止本国公民服用避孕药,因为避孕药改变了人体正常的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比例;有人说,是因为天生的体质差异,自古以来同性恋现象就存在,而且无可非议。有人说,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因素,造成了同性恋者,比如说在一个非正常的人际环境中(比如监狱里,都是同一性别的人)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环境,导致人们的性取向转向同性。因此,很多人为了维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而奔走呼号;反对的人则认为这是违背生物属性违背自然规律,也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甚至圣经说“同性恋”是万恶之首。认为是人的道德堕落,淫乱无度的后果,所多玛和俄摩那两个繁华的城市因为同性恋行为而被上帝用硫磺之火毁灭。跳出这种带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论战,我希望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同性恋的话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可能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同性恋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但又都不能十分令人信服。我试图根据我咨询实践中的思考,从心理的角度提出一些探讨,希望这些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同心恋的心理成因有所关注。如果通过探讨,能避免“逃入同性恋”的因素而减少些这样的“痛苦”者,那就是本探讨希望达到的目的了。

(一)同性恋者的内心挣扎

片段1、一个男性同性恋者讲的故事

“我想我不得不去面对我是一个同性恋,而且我还喜欢上我最好的朋友。我很难受。让我欣慰的是,好朋友没有看不起我,也没有离开我,反而想办法来帮助我,和我聊天,给我分析,他让我去改变,我也告诉我自己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但就是改变不过来。我知道他很失望,他也很为难!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因为我真的不想失去他这个最好的朋友,本来朋友就很少。希望你能帮帮我!我真的想做一个正常的男人!”

 

 

片段2、一个女性同性恋者讲的故事

我觉得我心理有点问题,我觉得我对异性没多大的兴趣可是对同性却会不一样的感觉。我怀疑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我心里很痛苦,我很想改变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啊?我喜欢和比较柔软温柔的女孩交朋友,这个时候我就会充当保护者的的角色。我会很想很想我的某一两个同性朋友,而且每次想都是很心痛的感觉,当她们长时间不和我联系我就会感觉很生气很失落,会假装对它们不理不睬,但自己又很难过......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很多同性恋者在突然发现或者猜测自己是同性恋时,内心充满的惶惑和痛苦,因为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这个样子。

(二)和一个同性恋者的对话

 首先,让我们来看我跟一个已经毕业工作了并且公开了自己的男性同性恋者身份的“林”交谈的一个片段:(由于我的后面提出的一些推测,在谈话中我将加入一些评点)

师:你应该算是“真性同性恋”了?

林:什么叫真性同性恋?那不过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一个标准。我确认自己是同性恋,但是我当初读高中的时候,也曾经恋爱过一个女生,那种初恋的感觉跟所有人一样。(评点1、如果用传统一致认可的真性同性恋标准,他是个假性同性恋!)

师:那后来呢?

林:久了我发现,她没有主见,什么都依赖我,我就烦了,跟女生交往真麻烦。(评点2:他没找到更适合他性格的女生,以偏概全地排斥了所有的女生?)

师:你觉得你是否可能把女生对你的依恋解读成“依赖”了呢?(评点3:对亲密关系的误读?)

林:说实在话,我从出生以来,看着的都是妈妈跟爸爸的争吵,战争,他们让我对婚姻从来没有期待盼望。当我情窦初开的时候(高中),又没有人引导,我就认为女生都很依赖,其实后来我也见到很多女生是有独立性的。(评点4:父母亲密关系的缺失,让孩子失去了最初对亲密感情的理解和模仿对象?而情窦初开之时,什么样的引导可以让他走出对异性理解的迷误?)

师:那你怎么没有重新选择这些有独立性的女生?

林:因为,一旦进入同性恋圈子,鲜有出来的。男生不管是扮男角还是女角,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男性化的,好交往,好沟通。(评点5:进入这个圈子,由于理解沟通更容易而找到心灵的安息之地了?)

师:在你的同性恋圈子里,父母离异或者关系不好是普遍现象吗?

林:在我所知道的同性恋者中,只有一两个父母关系是好的,而且,这一两个人的性取向是偏“双”的。

师:偏“双”什么意思?

林:就是说他们可以是同性恋,也接受异性恋。其中有一个在亲人的压力下,谈了女朋友,而且现在看上去明显的是更阳刚了,不像原来那样有女角的味儿。(评点6:家庭完整,父母关系和谐,即使有同性恋倾向都可以改变?)

师: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不能回避的话题是:你们的性行为方式带来的艾滋病等性病风险你们怎么规避呢?

林:首先,同性恋者中很多人并不像你们以为的那样,很多人是精神的恋爱。(评点7:这更是一个沟通上的默契问题?)当然,我们这些公开了身份的同性恋者,会自觉按照艾滋病防护的要求注意性行为的检点,而且定期去医院检查。但那些没有公开身份的人,确实防护方面有些问题。

......

我希望通过对同性恋形成的因素从心理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二、从心理角度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的探讨

(一)无法和异性建立亲密感而逃入同性恋?

<!--[if !vml]--><!--[endif]-->“评点4”和“评点6”,让我们将注意点放到了“林”所处的家庭背景影响上。不和睦的父母关系,残缺的家庭,似乎可能生长出更多的同性恋者。因为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到如何解读异性和培养出与异性亲密的感觉技能。 而在“情窦初开”的情感发展关键时候没有人引导,沟通、理解,再一次错过了正确解读异性心理的学习机会。导致了“林”和很多和林一样的人有可能更容易“选择”或者“逃避”入同性恋。

而今天人们之间心灵越来越疏离,人机对话大大减少了现实中人际交流的机会,更减少了异性交流的机会,形成了同性恋者增多的温床,并且有难以逆转的势头。“林”至今仍在情感的孤独漂浮中流浪,虽然他已经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说,“心无所归”是很多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李安所导演的《断背山》被誉为唯美的同性恋电影,但是如果我们用心一看,两个主角都有一个特点,特别孤独甚至是孤僻,他们卷入同性恋的契机也是心灵极度孤寂无法排遣的时候。

(二)心理幼稚化的时代催生同性恋?

 今天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这个时代是一个心理幼稚的时代。不管是从我们的阅读、生活、还是媒体广告的宣传引导,出现的图像越来越年龄幼小化;我们在大街上常常能看见含着奶嘴或棒棒糖的男女青年;我们看的电视里,成人“扮萌”仿佛成了时尚;我们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卡通化,文字稍多就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很多青年说小孩子的语言,内心还是想当个“宝宝”。这样的心理状态,面对社会生活和关系,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太没有温暖”“太险恶”“太无情”的感叹,常常让很多青年人胆怯,感到压力太大,只想逃进一个安全的地方,滋生了太多的“宅男宅女”,他们希望除了上班时间外,关系越少越好,事情越少越好。就像一个已经跟女朋友同居了将近10年却没有准备好结婚的人说的那样:“我觉得这样挺好,不要复杂的关系,吃饭嘛,每顿在外面吃,不用自己做,蛮好的。孩子啊?还没有考虑!” 显示出心理幼稚化的倾向。而作为同性恋者不需担负复杂的社会生物责任和义务,不需要应付复杂的家庭社会责任义务,让生活更“简单”更不“麻烦”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三)难以处理复杂的情感关系网逃入同性恋?

     同性恋关系,在大多数国家是不被社会法律承认的,即使在少数国家比如瑞士,允许结婚,但是这种“婚姻关系”已经跟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没有太多关系,因为“生殖”的生理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婚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类。处理这类关系,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婚姻和恋爱的根本不同在于,恋爱只涉及相爱的男女二人,婚姻却要面对复杂的情感关系网。而同性恋的“婚姻关系”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内涵“思维方式都是男性化的,好交往,好沟通。”(参评点5)是一个让交流沟通简单方便的办法,但是,它也让人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追求简单幼稚,而失去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希望

    上面试图从亲密感缺乏、时代的幼稚特点、和情感关系网的难题三个方面,揭示出今天的同性恋者增多的心理原因。我这里关注的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假性同性恋”者。因为正如“林”所言,虽然像他一类的同性恋者,传统意义上是“假性同性恋”,但是一旦进入同性恋圈子“鲜有出来的”,真假的定性,对他们已经毫无价值。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遗憾或悲剧。也许弥补成长过程的缺憾,主动学习和异性交往的功课,发展和异性亲密交往的能力,是让像“林”一样的很多人避免逃入“同性恋”的良药?

(一)慎重对待婚姻

 正常情况下,婚姻是使指向生殖养育下一代的。,当我们走入婚姻的时候,必须思考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做父母的有成熟的心理准备。为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习婚姻中处理好夫妻关系和各种婚姻关系的方法,让孩子降生在一个有爱的氛围,有亲密感的家庭中。那种对婚姻没有长远的思考,抱着“有爱就在一起,无爱就分手”的态度走入婚姻的人,将是对孩子最残酷的杀手。因为孩子成了这种只对自己的所谓“爱”负责,而对孩子的未来毫不关心的父母手下,无辜的牺牲品。

1、坚守婚姻的意愿和行动

虽然,婚姻法允许没有爱的婚姻就可离异,但是,作为婚姻双发一旦走入婚姻,要学习忍耐矛盾冲突,学习建设婚姻关系,而不是破坏婚姻关系,使其从有爱的开始,走向无爱的结局。有人说“当夫妻躺在一张床上的时候,床上至少躺了六个人”丈夫和丈夫父母,妻子和妻子的父母。丈夫和妻子都在由各自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长大,身上都带着各自家庭文化的烙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观点态度都带着自己家庭的特色。当两个家庭的文化不能相容时,俩人的矛盾就变成了两个家庭成员的矛盾。处理婚姻关系,需要付出很多的爱,关心,忍耐、包容,谅解,所有的婚姻都要学习去经历和处理这些矛盾,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我们心理的成熟。关于婚姻关系的学习,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讲座,书籍,准备进入婚姻的男女青年,不妨多学习一些处理夫妻关系的常识,去积极地经营自己的婚姻和情感。

2、营造温馨亲密的家庭氛围

亲密感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营造的(在第六章里,我们专门探讨亲和力,而亲和力是形成亲密感特别需要的心理品质)。有声语言包括积极的赞许、肯定、相互的道歉、原谅等诸如此类的表达;无声语言包括交流的眼神、亲近的肢体动作(诸如拥抱、轻轻拍打、亲吻、牵手等等无声的动作)。有声和无声语言的交流,是亲密感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父母之间相互的亲密表达,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的亲密表达,是亲密感形成的最重要方式。在一个有浓浓亲情,亲密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很小。而“林”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走入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父母之间有温馨亲密的举动,相反,战火不断,然他对婚姻“没有期待、盼望”。

(二)让孩子从小有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

1、让孩子有童年伙伴交往

人和人的了解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孩子将来能否和异性发展出正常的恋爱感情,跟从小是否有足够的伙伴儿包括异性小伙伴)的正常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林”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几乎是跟着父母在成人堆里长大的, 而且他的“辈分”极高,走在哪里的亲戚家里都是个小小的“老辈子”,很少有正常的小伙伴交往。虽然他也能够跟很多人建立有好的关系,但是,更深入的亲密感却没有得到发展。他非常理性地谈论问题,却鲜有亲密的有声无声语言的表达。孩子需要跟小伙伴一起成长,需要有真正的“童年”,需要有儿童的语言,儿童行为学习过程,要经历过“童心”生活,以后发展和异性的亲密感才会更容易和自然。

<!--[if !supportLists]-->2、<!--[endif]-->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处理情感关系会面临很多困难,受挫是家常便饭。我所了解的同性恋者,有一部分是跟异性交往后,觉得沟通困难就退缩了,然后跟同性交往发现很轻松,就像“林”说的“男生不管是扮男角还是女角,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男性化的,好交往,好沟通。”,为了解决“沟通难”的困境,有的人会退缩到回避异性交流而投入到同性沟通中去。在这样一个情感需要强烈又敏感的时期,某些人就可能投入到同性恋者(所谓的假性同性恋者)中去,把同性恋的感情交流方式变成应对沟通困难的一个固定模式,而且像“林”一样,可能安于和享受现状不再走出这个圈子。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莫让键盘阻隔交流

<!--[if !vml]--><!--[endif]-->今天,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似乎给人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意识到,亲密的人际关系正在疏远。中央台的公益广告中,有一幅很形象的图,就是一个放大的键盘,每一个键就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房,每个玻璃房里都住着双眼紧盯键盘,双手不停打字的一个人。广告词是“莫让键盘阻隔亲情”。人们沉溺电脑,手机,忙于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社会化需要的时间空间都被挤占了,导致人和人之间交流了解更少,让人对外界的一切感到更陌生,更畏怯。心理幼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个内心幼稚的人,怎能处理好复杂的亲密关系呢?所以同性恋越来越多就是个令人痛心的必然趋势了。

以上 探讨,是从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正常人际交往、关注电子产品给孩子情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探讨避免因为后天原因造成的“假性同性恋”者增多的途径。抛砖引玉,希望引来更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中心介绍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预约流程 ┊

蜀ICP备14028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