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社会兴趣,促进人际社会心理发展
发布时间:2015-03-09 11:29:35 作者: 被浏览次数:

                                         培养社会兴趣,促进人际社会心理发展

                                                                                           作者   罗红

、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构成的有形无形的人际关系世界。对社会关系没有兴趣,往往使我们孤独封闭,对现实世界缺乏真实感,处事为人被看成是“幼稚”,造成社会心理发展的停滞,带来诸多社会适应困难。我曾经要同学们在课堂上做一个练习:“当我在一个新群体中,如果......就感到轻松”,省略号处要求填词:大家填词五花八门,比如“被大家接纳”“气氛温暖”“友好”“不把目光聚焦到我身上”等等,但是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人填的是“有手机就轻松”“忽略我就轻松”“别让我说话”等等,很显然,手机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相当程度上阻挡了人们现实中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看手机”来回避人际交往中的局促、紧张,营造一个“求忽略”“求不说话交流”的状态中,从而增加了人际隔膜,阻挡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应有的社会兴趣的培养。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社会群体有天然的需求。人跟老虎这种孤独的动物不同,是群居动物,需要对群体有归宿感。我们的一切心理机制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实现,印度狼孩的例子,让我们彻底看清了如果没有正常的人际环境,人的发展将无法实现。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跟人类社会联系是如此紧密。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社会,个人的心理发展将会全面倒退,变成一个徒有人形的动物。

 



 

 中心介绍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预约流程 ┊

蜀ICP备14028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