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红
缺乏社会感觉的人,总是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是注意力总是放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上,不能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谅他人的幼稚心理状态。自我中心让我们缺少对他人关爱的能力,在过度自我关注中变得敏感,焦虑、恐惧,紧张,带来心理问题。
人们口头上常用的“自卑”“自信”就是一个典型自我关注的例子,因为真正走出自我中心的人,是不会那么关注自己表现“自卑”还是”自信”的。自卑是对自己没有达到自以为然的“理想状态”的不满心情。自信是对自己达到了自以为然的“理想状态”的满足甚至骄傲的心情。只要你仔细一想就知道,这两个词都是以“自”打头,都是将眼光放在自己身上的。虽然看上去后者更让人舒服,但是,过分的自我关注,对自己的社会成长都是有害的。
她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是:虽然在单位上是部门负责人,由于打扮幼稚导致找男朋友困难,感到很自卑。28岁的人,穿得像个芭比娃娃,心中感觉自己是“白雪公主”,无论从内心到外在与社会对一个成年女性的期待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她倍感孤独和寂寞,她除了上班外,把自己关在家里当“宅女”,这样影响了她正常的社会交往,从而无法扮演恰当的社会角色。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成熟的标志。而促使社会成熟,需要有足够的社会兴趣。
第一,幼稚、偏激,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无所知;第二,性格内向、敏感、自卑,人际交流欠缺,没有朋友圈子。
他 归纳出自己的苦恼是:
(1)和周围人找不到话说;
(2)不知道咋打扮自己,装束比较严肃;
(3)觉得好像成了她们(那些女生)的笑料一样——经过三班面前,感觉她们在嘲笑我,有时候还被指指点点;
(4)觉得说话就得罪人。比如班长买了二手电脑,我问了一句“是不是买的便宜货?”,感到班长不满自己,可能让他觉得我在嘲笑他;
(5)坐公交车时,旁边的位置空着也没人挨着我坐,好像都瞧不起我
诊断问题:缺乏社会感觉,沉浸在主观臆想中,把臆想当作事实。
分析成因:他的很多想法和感觉都是用“我猜”、“感觉”、“觉得”这样一些主观词汇来描述的,虽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他深信不疑,很难说服他事情并非如此,他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独自痛苦。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精神分裂——产生幻觉,将所有的猜测变成“听到”或“看到”的“事实”了。
解决方案:(我和他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如下方案):
咨询重点: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社会感觉和社会兴趣。同时,通过交往释放积压在他内心的不良情绪。
问题突破口:首先要寻找纠正他的错误观念的突破口。公交车上的情况比较容易检验,我们将从这里突破。
采取行动:印证他的感觉是否真实。
第一次咨询结束我布置作业:把周末赶公交的情景做一个记录。要求记下如下三方面的信息:
“车次、拥挤程度、座位旁边是否有人坐”。目的是检验使他深信不疑的“别人都不挨着我坐”的判断是否正确。
第二周来他到咨询室后,带来了他的作业,神色看起来要轻松一些了,作业这样写的:
方向 车次 有无人坐身边 是否拥挤
阳光城—十陵 869 无 单座
十陵—光华 301 有 拥挤
光华—成仁路 77 有 拥挤
成仁路—光华 77 有 拥挤
光华—中医院 64 无座位 拥挤
中医院—北站 11 有 拥挤
北站——中医院 11 有 拥挤
中医院——光华 64 无座位 拥挤
光华——十陵 301 有 拥挤
十陵——阳光城 869 无 不拥挤
当我们讨论完成这次作业给他带来的感觉时,他如释重负地说:“我好像在自己和周围人中间树立了一堵无形的墙一样”。他说,过去只要到公众场合,赶公交就“全身繃紧的”。完成这次作业以后,突然感到“踏实”了,就像“一块石头落地”一样。周末他还去伊藤洋华参加了一个促销的小游戏,没压力了,同时还感受到“服务员对我热情”,心头感到“暖和”了。
第二次咨询过程:
我和他探讨“女生嘲笑”到底是否属实。他说,“每次我从那几个女生身边路过,他们就小声的说话,好像在背后嘲笑我,笑我衣服穿得可笑,打扮不得体”。
我和他探讨女生发出笑声可能的各种情况:“也许是“不好意思”, 也许是感到你很“神秘”,甚至可能是他们想跟你打招呼又“不好意思”,他将信将疑。
第二次咨询结束我布置作业:
(1)学唱一首流行歌,下周到咨询室唱给老师听(这是为了让他能够融入同学喜欢流行歌的话题中去);
(2)再听到女生笑声时,暗示自己“我很有定力”,“她们希望我注意他们”来替换内部语言“她们在嘲笑我”,并要求他写出这样做的感觉。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鼓起了他勇敢走出臆想的勇气。事实上,他得到的反馈让他非常惊讶和激动,这些女生对他很友好,而且赞扬他爱学习。
第三和第四次,我布置的作业是:
和女生主动打招呼,去尝试着跟她们说话,去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真实。
由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动机非常强,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挑战自己的臆想,他的进步非常明显。当我们结束咨询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考虑去追求其中一个女生了,这在过去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在“社会感觉”方面得到了许多成长。随着社会感觉的增长和与同学交往的增加,他紧张、口吃、自卑、孤独、被排斥,被隔离的感觉也大大减少了。
对小林的咨询,我立足于逐渐拆除他心中让自己和世界隔离开的“墙”——诸多不良的自我暗示。同时进行行为训练,增加他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交往能力,最终形成比较好的“社会感觉”。
有很多人把自己不受欢迎,不能融入人群归因于别人的算计,知识的缺乏,不够完美和江湖险恶等等,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自我关注太多,对他人了解太少。只有培养出良好的社会感觉,你才会消除小林和那位女博士的困惑,成为一个被社会接纳,处处受到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