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格地讲,所有意识,精神活动都叫做心理。心理可以分解出很多因素如感知觉、观念、思维、情绪、想象、注意、记忆、兴趣、信仰等等,都属于心理的内容。心理的内容往往跟主观的体验直接相关,它导致了我们对事物感知、认识、判断的偏差,也就是导致心理反应的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个体的健康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健康这个大概念下,既包括了身体的健康,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
心理健康是健康大概念的一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不妨害他人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这是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下的定义。[1] 它从心境状态来考察我们心理健康程度,而影响心境的方面涉及身体、智力、情感、关系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让我们的心境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流派有不同的具体标准。 但有一些标准却是大家都认可的。所以我这里从大家都普遍认同的角度,介绍如下心理健康的一般性标准。
我们大致可以从一下几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来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 自我认知完善。
(三)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有幸福感、安全感。
(五)能适时、适度地表达情绪。
(六)心理与行为符合其年龄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从“最健康”到“最不健康”之间,有宽广的中间地带。下面这个图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关系:
(各种亚健康状态)
最健康 —— ——————————————————最不健康
(理想状态) (极端状态)
心理问题 ——心理紊乱——边缘状态
最健康最不健康的人处于轴的两极,处在这两极的人是少数。更多人处在两极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有若干不同的层次,在最健康到最不健康之间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状态,那就是心理问题、心理紊乱、边缘状态。 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纠结,绝大多数处于“心理问题”的亚健康状态。虽然可能随着成长自行化解,但是如果积压太多,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紊乱”状态,也就是我们后面会专门提到的“深度纠结”状态,甚至发展向“最不健康”的“边缘状态”或者精神分裂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和化解我们成长中的种种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