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夫在《边走边想》一书中说了一件有趣儿的事儿:“我最近在一个晚宴上,见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我坐在椅子边上,倾听他谈论大麻,室内花园以及关于马铃薯的一些惊人的事情,他一直谈了好几个小时。午夜来临了,我向每一个人道别,走了。那位植物学家转向我的主人说,我是‘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可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我只做到了专心的听讲。因为我真诚的聆听,而他能够感觉到这一点,这自然使他很高兴。这种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最深切的渴望,是被人尊重,被人认为有价值。满足他人的心理需要,是帮助对方建立自信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建立人们之间的信赖,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满足人的这种心理要求,最常用的、最普通的方法就是认真倾听他人的谈话,努力去理解他所说的内容和感受。这也是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效倾听归纳为三大窍门:澄清——关心对方的话题;共情——换位思考;总结——归纳谈话要点。
倾听并非轻而易举,看看这些法宝你是否用过?如果你说,“原来我用的是这个技巧”,那恭喜你,你是受欢迎的倾听者,如果你说“啊,从来没这么做过呀!”,那没关系,我们不是正好来学习吗?
这是你努力理解对方,引起对方谈话兴趣的第一种技巧。我们给了一个名词叫做“澄清”。澄清技巧的运用可以让谈话紧扣对方关心的主题,保证不至于将谈话弄得像冯巩小品调侃的话“一个不想当将军的裁缝就不是好厨师!”那样错位。澄清就是针对某些话题,用不确定的口气向对方提问,比如:“你好像是说他忽视了你的感受?”“我听起来,你其实很想挽回自己的面子?”让对方觉得你很愿意更认真地倾听他。下面一段话就是澄清技巧运用的例子:
“似乎你虽然很喜欢这个男生,你却觉得他对你的态度和你的情感投入不对称,而且现在他走近你既有追“漂亮女生”失败,也有希望考研方面得到你帮助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关于“性”的,他似乎对你“发生关系”的要求多于发自内心的情感喜欢?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等我弄清楚了我们再往下探讨好吗?”
“澄清”有一些典型的表达语式如:
“你的意思是……?” “
“你是说……?”
“你似乎觉得……?” 等 ,猜测的口气,让你既非常关心对方的事情,又显得不主观,不武断,让人听了心里舒坦。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求助者:(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说“我不想做这该死的作业。我不要学习这些数学,反正女孩子也不需要知道这个。”
助人者1:你是说,因为你是女孩子,所以才不想做这些作业吗?
助人者2、你是说,因为数学太难,让你感到畏惧吗?
这样的“澄清”就会引出对方的谈话兴趣,因为你乐意让对方成为谈话的中心,乐意去进一步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再看一例模拟的“澄清”表达:
求助者:我觉得活着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助人者: 你似乎非常沮丧,能告诉我 “活着一点价值都没有的” 我该如何理解吗?你好像说,你生活得很迷茫,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求助者:我很自卑;
助人者: 你好像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对自己没有信心?
下面请看,这个助人者怎样运用“澄清”技巧和人谈话的:
求助者:路在何方?
20岁快到了,然而目前我才发现我为我所谓的目标感到迷茫了:读大学、读研究生,甚至博士;转国防生,转专业 ‥‥‥这些或许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看着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被安排着生活,走被认为是不错的路,有种悲哀的感觉‥‥‥真的不知道该咋办‥‥‥
助人者:
路在何方,你好!
你的话里充满了矛盾:一开始拥有“自己的目标”,后来却是发现那些目标实际上是“被安排着生活”。
看得出来,曾经你觉得自己的未来很清晰:大学、专业、甚至更高的教育层次……现在你面对这些明确的目标,却感到茫然。似乎对于现实,你时常有种无力感?你是在为自己像“大多数”人一样循规蹈矩地生活,无法实现属于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悲哀吗?
后面的两个问题,都是在“澄清”对方的感受,想法。这样的“澄清”给了对方以更多倾诉的机会。
我们看到,这些助人者,都给对方抛出了一个需要继续交谈的话题,它是通过“澄清”技术,巧妙实现的。
澄清技术训练:
俩人一组。请你们阅读这位同学的话语相互用“你是说……吗?”“你觉得……?”“你感到……”“你好像……”这一类表推测的口气,对对方的感觉和谈的内容作一个“澄清”性的反馈练习。
“我患上了抑郁症,一直吃药。 有时候感觉上课挺累,感觉本专业太难没办法理解,很担心学业无法完成!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最担心病情反复,哎...想起还有那么多需要重修的课程,经济上心理上双重压抑.....真不晓得该咋办........”
要点:
第一,要体会她的感受,选择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她的感觉;
第二,用猜测而不是肯定的口气进行询问。
这个技巧其实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感同身受共情,体会他人的感受;第二部分是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把真切地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做“共情”能力。 一个学生告诉我:
“我是大一的新生,我们的英语老师年轻又漂亮。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她很有好感,总是盼望着英语课早点到来,总是时不时地看着她发呆,我知道这样不好,也不会有结果,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啊!所以想听听您的建议,我该怎么办才好。”
共情就是要体会他内心的纠结。作为一个青年人,在这个年龄,对美丽漂亮的英语老师有好感再正常不过了,完全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掌握好分寸,所以我做了一个富有共情特色的回复:
同学:
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并将自己的心事向我吐露。
你告诉我你“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英语老师,总是期待这她到来的身影,你想压制这种感觉却发现“忍”是无效的,这似乎让你感受到了内心的煎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的英语老师让你心动这原本在情理之中,无可非议,不仅让你心动,也许还让很多男生心动呢!看一看又何妨“这样不好”从何说起?我有些不解,给你带来了什么困扰吗?
用“煎熬”“喜欢”“忍”“期待”等等词汇去描述他内心的感受,比他自己的描述更贴切,让他感受到别人对他理解的深刻,也帮他淡化自责,让他恢复心理平衡。
效果如何呢,看看这个同学的回复就知道了:
“也是哈,就是想多看她几眼嘛,爱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结啊!谢谢你给我的提醒和点拨,我想我会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的,再说,我也有女朋友了嘛!”
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问题叫做换位思考。在圣经里,把设身处地叫做“怜恤”,怜恤是体会和分尝别人的痛苦。 换位思考能够让人感受到被理解接纳和关怀。人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就要能够换位思考。心理训练常常运用一个叫“角色扮演”的技术创设让当事人换位思考的体验。举个例子吧:
有一个女孩,对她的妈妈有很多怨恨,情绪一直窝在心里。所以母女俩关系很紧张,放假了也不愿意回去,找心理老师诉苦。心理老师了解了整个情况后,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女孩先扮演女儿的角色,再换到母亲的位置,扮演母亲的角色。让他体会在不同的角色中,内心的不同感受:
案例欣赏)
……
师:请想像,对面椅子上坐着的就是你的妈妈,当眼前浮现出妈妈的样子了请告诉我。
生:我想出来了,她不高兴的看着我,好像对我很生气。
师:你可以在心里问她为何对你生气,看看她会怎么说?
生:她说我放假了,都不回家,不懂事。
师:你现在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给她,让妈妈知道为啥你不愿意回家。
生:我说不出来,心里堵得慌!
师:这样,我来给你开个头,跟我说:“妈妈,我不是不想回来,只是一回来我们总是吵架……”
生:“妈妈,我不是不想回来,只是一回来我们总是吵架……我好想你心平气和地和我说话,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对孩子温和点……”
师:接着把自己想说的话大声说出来!大声点!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重复着上面的话语,越来越大声,越来越激动,最后哭出声了)
师: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现在心里要轻松些了。
师:好,现在请你坐在妈妈的椅子上(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去),你是妈妈,看着这个哭泣的女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没想到我的脾气让你这么难过,其实我也很难过……其实我心里一直都很爱你……可是 妈妈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料理一家人的生活,确实很累,所以有时候没有耐心好好跟你说话,对不起!……
师: 请坐到你原来的位置,再看看妈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生:妈妈看上去很悲伤,无助,很伤心。
师:你此时有啥感觉?
生:我突然觉得我妈妈老了,很可怜。这么大年纪还在辛辛苦苦给别人打工,她那么节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是为了我们。
师:那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谢谢老师。我从来没有这样站在妈妈的角度想过问题。我现在觉得对她理解得多了。我准备放假回去多帮她做些事情,让她开心点……
……
通过角色扮演,创造了一个女孩对妈妈进行换位思考的场景,她不在执着于自己对妈妈的不满,开始有新的想法了,愿意站在妈妈的角度去体谅妈妈,关心妈妈了。
共情和换位思考的技巧训练我们细腻地体会,理解他人,让内心更加柔软,语言更加得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听别人说了一大堆话,还是一头雾水。这是由于当事人往往烦心事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表达混乱,语无伦次。连他自己都不知所云,难怪你会觉得一头雾水了。高明的倾听者,要学会边听边归纳,帮对方梳理出谈话的要点重点来,聚焦于主要问题,他就可以在你的帮助下逐渐整理心绪,弄清烦恼的根源,寻找解决办法。
例如一个叫“奕奕”的同学来信:
最近的我陷入了低潮中,什么不好的事都发生在我身上:我祖母离开了,我生病了,成绩下降了,和寝室的关系也不太好。钱掉了。觉得没有人疼爱我了。我觉得好孤单,好脆弱,我就像一直在隐忍,突然有一天爆发了,面具也掉了。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无助的感觉。
我是不是对别人要求太高了?我一点也不喜欢寝室的同学,我觉得我不适合跟他们做朋友,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没有默契,没有交心,没有依靠的感觉,甚至有尴尬的感觉。这样的在一起还是朋友吗?我觉得不管是我,对他们还是他们对我的好都总是有目的性的成分:或是为了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或是为了得到支持,或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好处——是我想的太复杂还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我迷茫了。
我很渴望自己有那么一两个知心的好朋友,是那种真正的死党,同甘苦,共患难,有共同的语言或默契。可是我擦亮了眼睛都没有找到,我是该等待一种缘分还是自己努力去寻找呢?
还是会经常性的怀念以前的好朋友,那时侯真的很美好,很开心,彼此真诚快乐……
是我太怯懦还是这是人之常情?
我时常觉得自己一直在与堕落做斗争,我一步步艰难的往上爬,可是只要一停下就会坠落下去,一直坠落下去。我很努力的去乐观着,但是很累很累……
我的大学生活才开始,就这么糟糕,我会这样一直下去吗?
还是我该找个人来陪伴要好一点呢?”
由于她内心的烦恼太多,说出的事情一团乱麻。这时候,助人者当务之急不是去安慰他,为她提供建议,而是要帮助她整理清楚内心的感受。然后反馈给她,我们的助人者“蔡老师”这样回复的:
奕奕:你好!
看到你在这里长长的留言,似乎有不少糟糕的事情一股脑的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使得你的情绪很不好,我能感受到你的不快乐,你的迷茫,你的无助还有你的挣扎,但是从你的诉说中,我似乎也看到你是不甘于现状的,你希望获得友谊,获得奋斗的乐趣,拥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你的大学生活才刚开始,很多和你一样的新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我感觉你最大的苦恼似乎纠结在人际关系方面,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正确,你能告诉我吗?
奕奕,你能信任“心灵之约”,在这里倾诉你的烦恼,这是你勇敢走出困难的第一步。我会一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好吗?
蔡老师
“我感觉你最大的苦恼似乎是纠结在人际关系方面”,这就是“蔡老师”从他纷繁的话题中归纳出来的要点。归纳要点,能够最大限度帮对方看清面临的困难,尊重她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个温暖而聪明的陪伴者。从求助者再次回信,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亲爱的蔡老师:
谢谢你!
经历了这么一段时间,我觉得我体会了不少。我学会了没有家人精心呵护的日子改怎么度过,学会了没有知心朋友爱护的日子该怎么办。只是这个过程还在继续,我想我真的应该振作起来。大学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软弱。让我明白如何对待不喜欢的事务。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吧。
从今以后,就算再艰难,我也要慢慢的一步步的往上爬。就算有挣扎也要去奋斗。我自己选了一条路,我就要勇敢的走下去。只是我很渴望得到鼓励和肯定。我这样的想法对吗?
一个好的倾听者,用他聪明的倾听和表达,支撑了一个偶然软弱的心灵,让她在温暖和支持的倾听中,恢复了内心的力量,找到了自我改变的方向。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多看一些中央台的记者采访节目,你会发现那些机智的记者、主持人们,总是随时在使用着这样的倾听技能,作出很好的倾听反应。看看芮成刚做的采访节目中的一个片段:
(背景:3月15号,关注日本大地震节目。特邀嘉宾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研究院王作元):
芮志刚:王先生,我们都很关心日本的核辐射会不会给中国沿海的一些城市带来危害,您是怎么看的?
王作元:我个人认为,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这些烟雾颗粒,并没有扩散到很高的平流层,基本上是在对流层中。而对流层中风很乱,东南西北风都有,这种情况飘到中国大陆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随着风,下雨,下雪,已经稀释了,或者落到了地面,所以如果情况不会进一步恶化的话,应该没有什么影响。
芮志刚:您刚才有个中心词,“平流层,对流层”。你是说,对流层影响比较分散,不至于给中国沿海带来危害?
王作元:对,是这个意思。
芮成刚最后的那句问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归纳的例子。因为中国人当时特别关注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的沿海城市。这个准确的归纳传递的信息让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好的主持人,都有很好的倾听归纳能力。好的助人者,也要掌握这种方法,培养这种能力。
我们已经介绍了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三大倾听技巧。“澄清”;“共情,换位思考”;“归纳对方谈话的要点”。 下面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促使问题解决的助人技巧“助人化解心结的三大技巧”。